近两年来,日本天灾人祸不断,不仅有2011年的太平洋大地震和海啸,也有日本企业在全球范围的颓败,而日本的经济也是长期的处于低迷状态。种种的厄难,让这个有着深重忧患意识的岛国也拍出了《日本沉没》这样丝毫不逊于《后天》的灾难大片,诚然,正如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里所描述的,这个矛盾的国家有着独特的双重美学。今天我们要说的,则是日系手机日系手机在2006年前后先后全面退出中国市场,之后仅有持50%日系血统的索尼爱立信和夏普支撑着日系手机最后的光荣,甚至在美国和欧洲市场也节节退缩,时至今日,我们已经很难看到定制的日系手机的身影了。
日系手机在中国的路还很漫长
自2012年来,伴随着索尼全面接收索尼爱立信品牌,加之之前的夏普和富士通在国内一直不紧不慢的运作手机相关业务,今年2月京瓷也开始在华重新展开手机业务而发布了双屏手机KSP8000,NEC也在离开中国市场6年后再度筹划手机事业部,日系手机似乎有卷土重来之势。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当初日系手机全面入华正是中国手机市场第一次爆发,而今的中国市场较之2000年前后自然是不可同日而语,不过都是市场空前火爆而存在广阔空间和机遇的时代。作为天生的商人,日本人不可能放弃这个中国市场巨大的蛋糕,两次较大规模的涌入,却是沧海桑田。
日系手机摆脱不掉经典印象
日系手机的再次小规模入华是否会重蹈覆辙呢?当然,我们不必如此悲观,日系手机的优势不言而喻(详情可以移步笔者同事王亚南的文章《卷土重来未可知 日系手机现今优势浅析》),但是依旧苦难重重,最简单的一点是今天的中国手机市场竞争之激烈远甚当年,充分培育的市场有更多的角色在角力,市场复杂程度难以想象。笔者身边依旧有大量的日系手机铁粉,对日系手机有着简单而执着的爱。笔者不才,就阻碍日系手机入华的三座大山与大家简单的分享。
科技不以人为本
缺乏核心科技力量
毫无疑问,日系手机厂商在技术上拥有强大的实力,尤其是在液晶屏显示技术(不过这两年的风头已经被韩国人抢了去),在摄像头以及存储方面的表现也相当抢眼。这些足以在2G时代成为核心竞争力,然而到了3G乃至4G就不太凑效了,因为大屏触控和智能化已经成为了主流,掌握通信核心技术和处理器方面的技术才能位居行业高端地位。试问今天:还有多少国人仅仅因为大翻盖、T9数字键盘、强大的拍照能力而选择一款手机,大多数关注的还是双核、智能系统等标签,可惜的是日系手机往往不具备相关领域的核心实力。
日系手机依然缺乏核心竞争力
日系车企能够在全球与欧美两大车系抗衡,在于丰田、本田、日产均具备整个汽车行业的核心研发能力,从发动机、变速箱到全套装配,日系车企均有核心竞争力,甚至像三菱、斯巴鲁、铃木这样的不太主流的日系车企均有独立而齐全的技术储备。而日系手机在智能系统、处理器和通信芯片等领域缺乏独立的竞争力,而这,恰恰是智能手机最核心的领域。处理器方面高通、德仪、三星、NVIDIA四家争雄,没日系的份儿;Android、Windows Phone两大开放平台较量也鲜有日系手机身影,而三星bada系统已经有两代机型;芯片方面日系一直是个跛子,不仅是PC领域,ARM微架构方面亦然。
日系手机在芯片等领域实力有限
有影响力而无领导力
如果说技术方面日系确实存在一些软肋,导致在大屏智能时代日系手机的动作蹒跚,以日本人的善于模仿和推陈出新的优良传统,日系手机至少也可以迎头赶上,而为何在技术的相对劣势导致了日系手机竞争力的绝对劣势呢?这恰恰是日本人的创新不足。有影响力而无领导力,这也出现在三星手机上
虽然能做到极致,却没有领导力
东亚企业很擅长模仿和借鉴,而且能够将原创打败,比如发明了数码相机的柯达早已不在佳能、尼康、奥林巴斯、宾得这些老厂的眼里,甚至松下富士都不正眼瞧柯达;而丰田的精益化生产也远远的将发明汽车流水线的福特抛在脑后,日产GTR也敢挑战欧洲三强而成一代战神。不过手机方面日系一直难得模仿的精髓,或者说,模仿的精神太深入骨髓。日系手机一直很难诞生引导行业的概念,除了当初FOMA服务引一时之风流,日系的双屏、透明屏、太阳能充电、可降解材质、手机钱包这些新概念都只是囿于一岛之内,而没有对外输出其创新优势,都是自产自销而已。
有香水功能的手机也于事无补
日系手机最大的本事似乎是将无数的精密元件塞在一个小盒子里,这种工艺的优势与富士康组装苹果iPhone和iPad又有何区别呢?如果苹果是做得最早的话,那么三星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做得最好,曾经的日系也可以做到极致,只是现在已经不复当年之勇。既无创新优势,又没有做到极致的优势,对于日系手机而言,这实在不是一个好兆头。况且日系手机已经不再具备绝对的优势,而就夏普和富士通的小批量机型来看,并没有将顶级技术同步到国内,或多或少的缩水也影响了整体的体验。
生涩的市场运作
缺乏本地化的研发和运营策略
日系手机比较崇尚工程师文化,事实上,大多数日系的电子设备都有这个特点,比如佳能1D系列单反,早年本田也有这等气质。然而手机作为高速换代的产品,工程师文化太根深蒂固也会反噬自身,进而对市场把握不足,抵消了对市场变化的敏感度。苹果也并非一天铸就的,而东亚文化从来不是强势文化,与欧美企业对抗起来疲态尽显,客观上也阻碍了日系手机的全球化程度。而在中国,难免又包藏着若隐若现的民族主义倾向,更是让日系手机有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这种手机造型海外人士已经很难接受了
不仅是相对弱势的文化和对市场把控不足,日系手机在本土化运作方面也乏善可陈。当诺基亚和摩托罗拉都把中国研发中心作为全球的核心研发点的时候,日系手机还忠贞的守候在日本本土,主要产品还是以日本消费者为主而生产,甚至早前的索尼爱立信在伦敦和日本拥有两个独立的研发部门。而且从日本本土到中国市场,其间的时间少则数月,在手机更新换代如此频繁的今天,黄金销售期被大大压缩了。
水土不服在日系手机上更突出
反观日系汽车,一汽丰田、广汽丰田、东风本田和广州本田在国内的合资公司都不止一家,而且专门为国内用户加长轴距和调校发动机,市场调研与行为研究更是事无巨细。日系手机要在华发展,必须确定本地化的政策,何况中国的国情是如此的复杂而个性化。日系手机的领导也大多从日本空降过来,面对中国市场也束手无策,极易遭遇水土不服,日企的先天不足导致后劲匮乏,而且手机事业部与其它事业部都是相互独立,缺乏协作和整合。
渠道运营考虑日系厂商智慧
不论是索尼还是夏普、亦或是富士通、NEC、京瓷这些日企,都拥有庞大的产品线,在华的发展也有多条业务,应该说,对中国市场有着充分的认识,尤其是在渠道建设方面的经验充足。最为出色的就是日系的家电等电子产品在国内的渠道布局,日系手机在华的弱势很大程度上也在渠道规划上,早先的苹果也深受其苦,后来的诺基亚和索尼爱立信也遭遇过分销商易帜的尴尬。日系手机在渠道方面不得不依赖大的分销商,此外电子商务网站的崛起和苏宁国美这样的IT卖场也不容忽视。
在日本,运营商占统治地位
在日本国内,日系手机与运营商深度合作,市场调研等方面几乎全由运营商代劳,可以说,日企的手机业务都有较大的依耐性,日系手机仅需研发和组装即可,调研、推广、销售这些环节都不需过问,运营商会给与支持。而在中国,日系企业需要全力备战,打通各种环节,没有足够的本土化经验,殊难成功。日系手机需要摆脱对运营商的依赖,更要与本地的运营商亲密合作。因此,日系手机的先天不足决定了要与中国三大运营商深度整合,从现在的局势看来,日系与移动、电信、联通的合作还需放开步伐,日本人的保守心理需要克服。
对于中国的移动市场,日系手机还需要懂更多
封闭文化难自强
固步自封的文化
前面说到了日系手机在科技实力和市场策略方面的死穴,不过笔者认为,日系手机的萎靡不振,更多的背负了太多自己的包袱。谁也不能否认,所有的日本手机企业里,没有一家是专门以手机业务为主营业务,在整个日系手机里,没有一家像诺基亚、摩托罗拉、黑莓、HTC这样以通讯业务作为核心业务的企业,这样的企业很难孵化出伟大的世界级产品。您也许会说为何苹果可以做到,这实在是棘手的问题,东亚的企业鲜有强势的文化,很难被世界推举为盟主,说白了,世界主流的文化和规矩都是属于西方体系。
日系手机连本土都守不住
实际上,日本手机市场是一个独特的现象,长期以来很难有国际品牌进驻日本并获得成功,整个日本手机市场被夏普、索尼、NEC这些企业把持,也养成了固步自封的习惯。这不能怪日系厂商,岛国文化大抵如此,大英帝国不也还使用英制和英镑吗?日系手机的保守、自我甚至偏执是阻碍日系手机走向世界的一个障碍。为何日系的汽车能够走出本土,成为世界重要一极,而手机却如此步履维艰呢?
日本手机很少确定行业标准
不严肃的市场策略
诚然东亚文化是弱势文化,然而日系企业却有着其骄傲的而自满的文化传统,在国内的职业经理人任用上,日系有着优先照顾本国人士的传统,某种程度上台湾地区的企业也有这个特点,导致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不足。而在产品的分级上,一流产品在国内销售,二流产品销往欧美,三流产品销往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然而中国市场已经发育完全,中国的消费者早已相当理性,很难对日系企业的小把戏买账,尤其是手机市场,诺基亚、摩托罗拉都压力山大,遑论日系?当市场已经被瓜分殆尽,日系手机还有何尊严可讲?
主流用户早已不关注日系手机
2012年的中国与2000年前后的中国大相径庭,GPD几乎增长了5倍,中国巨大的市场有着更多的竞争,同时也迈向成熟。没有任何一家严肃的企业胆敢视中国市场为儿戏,而日系手机在这个重大命题上却有些玩票儿的性质,说的浅是试水,说的深则是游戏江湖——早干嘛去了?
日系手机对待中国市场还缺乏诚意,体现着日本人性格里的矛盾性——渴望得到这个市场,却行动龃龉,有着野心,却稍欠实力,想要勃起,却始终ED。这三座大山,其实是连绵不尽的山脉,俨然是一座巍峨苍茫的高原。要逾越这一切,日企还需要更高的眼光和更广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