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关小灵通应用无缝切换技术和实现机卡分离的的报道蜂拥而至,并且都把无缝切换技术作为提升小灵通通话质量的关键技术,而机卡分离的应用则被看成是小灵通的“二次革命”。诚然,对于一直以话费低廉而赢得用户认可的小灵通,其通话质量和机号一体的模式确实很大的不足。当小灵通在资费的优势上已经深入人心之后,通话质量的提升以及摆脱区域的限制成了各方瞩目的焦点。但是,笔者请教业内人士后发现,这些报道还存在一些误解。
机卡分离的主要优点并不是实现“漫游”
首先,机卡分离促使小灵通实现“漫游”的表述不太确切。小灵通不再是机号一体,这样结合呼叫转移功能,小灵通用户如果出差到外地的话,可以通过更换当地的PIM卡而保留继续使用小灵通手机,但是这和实现漫游还是有本质上的区别。漫游主要是指网络层面的,用户不用更换任何东西就可以实现异地通话,它强调的是网络的覆盖和互联互通,和通信终端没有关系。而小灵通也只能算是实现机卡分离而已。更重要的是,由于小灵通仍属“灰色身份”,无法制定硬性的行业标准来协调运营商进行互联互通,真正实现漫游并非易事。其次,小灵通实现机卡分离主要好处是便利性和安全性。便利性是指实施机卡分离后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带机入网和换号换机,摆脱了原来需要购机、选号、烧号等一系列的烦琐程序。另外,机卡分离使运营商可以完全摆脱原有需写入大量号码数据和占用大量资金购入手机的经营模式,从而使运营商更专注于小灵通无线市话业务发展的本身。安全性是指小灵通用户的个人信息和相关资料将全部存储在应用最先进的数据存储和加密技术的智能卡(PIM卡)上,大大提升了小灵通的安全性,基本上杜绝了盗号的可能性。同时,手机的电话号码本、短消息等个人数据也不会因为换机而需要重新输入或丢失。
无缝切换技术早已应用
今年6月,中兴通讯宣布推出其第一部应用同步无缝切换技术的小灵通手机,并把同步无缝切换技术(Syn chronous Seamless Switch)简称为3S技术。在这之后,在部分媒体有关报道中将此举称为是无缝切换技术的首次应用。事实上,早在2000年无缝切换技术就已被UT斯达康公司率先应用于小灵通终端的生产,而目前UT斯达康是拥有数量最多的支持无缝切换技术的小灵通产品的厂商。造成这种误区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简单的把3s技术当作无缝切换技术的统称和唯一标准。无缝切换的核心技术是一致的,但由于各个厂家研发的先后和特色不同,称谓也存在一些不同而已,比如最先掌握核心技术的UT斯达康公司称自已的无缝切换技术为高速无缝切换技术,中兴公司则称自已的无缝切换技术为同步无缝切换技术等。二、对无缝切换技术应用发展缺乏了解。资料显示,UT斯达康公司是最先进行无缝切换技术自主研发、最先掌握相关核心技术和最先将该技术应用于小灵通的生产的厂商。无缝切换技术可以明显的提升小灵通的通话质量,正是意识到的这一技术的重要性,其他的厂商才逐渐加入了无缝切换技术的开发和推广的行列中,积极推动了小灵通技术的演进。笔者了解到,在中兴推出其首部支持同步无缝切换技术小灵通的同时,UT斯达康公司已经宣布规划将其成熟的无缝切换技术应用于该公司的全系列小灵通的生产,从而突破了该技术仅被应用于高端产品的限制。
无缝切换就是通常所说的软切换,和现在的硬切换相对应。举例来说,在接力比赛中,运动员在交接棒时,通常都是先把接力棒递到对方手中才撒手,而不是把接力棒抛到空中等待对方去接。现在小灵通的网络切换就是采用“抛”的方式,当用户移动到一个基站覆盖区域的边缘需要切换到另一个基站覆盖区域时,小灵通先和当前的网络断开连接,然后去寻找最近的一个网络,这就是“硬切换”,在断开和寻找新的网络时,就会存在通话受阻的情况。而无缝切换则是在寻找到新的网络之后,才和当前网络断开连接,这就是“软切换”,这将会大大减少切换时通话受阻的情况。
但是,一些业内人士也认为由于无缝切换技术的实现需要网络端的支持,目前还所以还存在着一些网络瓶颈。另外即使采用了无缝切换技术后,小灵通在高速移动过程中的通话质量目前仍然不能达到和GSM手机一样的效果。小灵通的基站功率为500毫瓦,覆盖半径只有150到250米,这样就在移动的过程中需要切换的次数较多,从而影响了通话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