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牌照下的业内怪圈
在这片汪洋红海中,人们不禁为曾经的传奇手机们挂上各种耻辱牌,质量不过关、创新性缺乏、抄袭成风反带炫耀、缺少售后保障、轻视品牌内涵……最终被基座稳固的国际品牌各个击破。
但是,中国政府当时已设定手机门槛,一来保护民族品牌,二来扶持有潜力的国产品牌。为何仍防不胜防,并在2005年的国际品牌集体围攻中幸存无几。俗话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用作茧自缚来形容,或者更合适说明其中的问题。
在1999年初,国家制定了手机生产牌照规则,对手机行业的准入门槛严厉把控。但是,事与愿违,同是拿到牌照的正规军,也存在不同志向,牌照也能衍生出新的花样。
获得手机牌照的艰难
由于生产手机的门槛抬高,国际品牌被拦截的同时,也一同拦下有实力但申请不到牌照的手机厂商。利润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保障,深谙其理的正规军与“游击队”达成默契协议,将牌照买卖变成一桩供需关系,各得其利。
这便是山寨手机made in China的早期版本。不得不承认,价廉、多功能并伴有众多“神曲”的山寨手机,在造福一方山寨厂商的同时,也为绝大多数民众提供了享用国际范儿手机的机会,更为普及全民移动互联网做出贡献。
不过,貌似功德无量的国内正规手机厂商,想不到山寨手机会日后倒戈,逐渐挤压自身市场空间,并形成越出卖牌照、越获利艰难的恶性循环。骑虎难下,回头已晚,正规厂商只能将错就错,不断自残生存空间,加上国际品牌的来势汹汹,内忧外患,四面楚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