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手机 手机资讯 手机新闻 手机到底有多“毒”?检测结果吓人
手机大全
05月 04

手机到底有多“毒”?检测结果吓人

编辑:匿名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放大 缩小 打印 邮件 收藏本页 游吧论坛

勿需“谈毒色变”

“真的会有毒吗,那我每天和这些重金属打交道,会不会影响身体健康?”一听说手机零部件有毒,不少消费者都忧心忡忡,尤其是一些家里有小孩的家长尤甚。“以前看到孩子拿着手机玩都不以为意,以后得小心些。”郑女士紧张地说道。

业内人士表示,手机中所含的有毒或有害物质大致分为两种,一种在内部电子元件上,另一种在外部手机塑料外壳上。但也同时指出,尽管电子制造产业不可避免地需要大量的能源、材料以及一些有毒物质,消费者尚不需“谈毒色变”,因为这些物质在手机日常使用中不会轻易“释放”。真正需要关注的是,大量废弃手机在回收后因不合规地露天拆解、焚烧,对水、大气、土壤造成的污染。

“但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家长还是得留心,不要让小孩舔舐或吞含手机表面,以免部分脱落或者沾有浮灰的工程塑料被吸入体内。”长期关注电子垃圾处理的绿色和平污染防治项目经理马天杰对记者说。

我国《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中指出,电子信息产品生产者、进口者应当对其投放市场的电子信息产品中含有的有毒、有害物质或元素进行标注,标明有毒、有害物质或元素的名称、含量、所在部件及其可否回收利用等;由于产品体积或功能的限制不能在产品上标注的,应当在产品说明书中注明。国内一家智能手机企业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现在大多数品牌手机厂商的产品说明书中,都会将所含有的一些重金属以及是否超标等信息予以告知,敢超“国标”的还是少数。

手机电路板、屏幕、外壳在组装和生产过程中会含有一些有毒成分是不可避免的,出现问题的大多在低成本的山寨机上,而‘正规军’的产品在上市前需要通过质量检测、环境影响评价、安全评估等,加上这些制造商非常注重品牌形象,安全问题基本不大。”手机中国联盟秘书长王艳辉称。

废弃手机让人担心

杰夫·吉尔哈特在接受本报记者电子邮件采访时说,他们并不研究手机中的化学物质是否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该组织目前对手机影响健康的担心还是电磁辐射问题;但他们希望借此次研究呼吁业内和管理部门重视电子垃圾处理问题,因为废弃手机得不到妥善处理,其中所含的危险化学物质对全球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可能存在更为长期的影响。

尽管电子产品回收在美国较为普遍,但是移动电话的回收率依旧不高,美国人丢弃了1.3亿部移动电话,在这些移动电话中回收率仅为8%。“相比之下,中国现在每年的电子垃圾也有230万吨,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300万吨的水平。”马天杰说。

相关研究显示,在这些电子垃圾中有大量的贵重金属,一些非法拆解中心通过溶解和燃烧电路板,从中换取贵金属盈利。但由于工序并不规范,露天焚烧的做法会导致重金属进入地下水或者空气中,造成污染。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表示,电子产品在前端设计生产和被废弃后的加工利用所造成的污染比较集中也有目共睹,例如广东贵屿,已经成为电子垃圾污染的重灾区,当地居民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一些专家认为,虽然未来电子产品中有毒或有害物质可能随着技术的进步而日益减少,但对于依旧存在的物质,如果只是简单的将其压碎、掩埋,还是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对此,马天杰建议,首先要从源头上进行把控,对于每部手机的设计和生产,各家制造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例如一方面是寻求可替代的环保材料,另一方面可通过设计,将易燃和易发热的材料分开,避免产生更多的有害物质。其次,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以明确废弃手机及配件回收处理过程中应禁止的行为,增加违法成本。最后还要通过一些鼓励措施,刺激企业进一步创新。

“制造商应当生产更环保绿色的产品,消费者应当尽可能延长产品使用寿命,决策者则应当从全球角度出发制定更好的电子垃圾循环处理法案。

打印 邮件 收藏本页 帮肋
推荐阅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