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3D技术:在“3D”里面的“D”,是英文单词Dimension(线度、维)的首字母,3D指的就是三维空间。与普通2D画面显示相比,3D技术可以使画面变得立体逼真,图像不再局限于屏幕的平面上,仿佛能够走出屏幕外面,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裸眼3D手机
其实最早的3D其实可以追溯到电影发明之初的19世纪末,当时英国电影先驱威廉姆·弗莱斯·格林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套放映和观看3D电影的装置:他在银幕上同时放映两个画面,观众通过眼镜来观看获得立体感,不过这套装置繁琐复杂,缺乏实用推广性,所以尽管他申请了专利,但并没有戏院采用。
英国电影先驱威廉姆·弗莱斯·格林
而慢慢的随着科技的发展,3D技术变得越来越成熟,也经历了许多挫折坎坷和短暂的辉煌,一直到2009年3D元年的到来,3D技术才真正的在商业市场中迎来了一个大爆发,尤其是在电影上的表现,《飞屋环游记》、《冰河世纪3》、《死神来了4》、《3D版玩具总动员1、2》、《圣诞颂歌》,前所未有多的3D电影一部接一部让人目不暇接,而更让人欣喜的是,这些影片有很多都摆脱了“杂耍”的嫌疑,3D起到的是锦上添花的作用,即使没有3D也依然是一部好电影。
《特工小子3》取得了过亿的票房
电影《阿凡达》
3D立体显示技术在电影上展现出了它的巨大魅力,不过必须戴上眼镜才可以看到立体效果这一弊病已经成为了普及3D技术的最大阻碍。而目前LG、HTC、夏普等厂商发布了多款裸眼3D手机,裸眼3D技术已经率先在手机数码产品上得到了实现。
以下为3D技术的主要衍变历程:
● 早期黑白立体影像:红绿滤色透镜 我们可以自己试着分别用红笔和绿笔在一张白纸上写字,透过红色镜片后,白纸也变成了红色,就看不到红色笔写下的字,但是可以看到绿笔写下的字。而透过绿色镜片看纸当然就看不到绿字,只能看到红笔的字迹。根据这个原理通过红绿眼镜的过滤处理,两只眼睛各自就看到了由两部摄影机拍摄的不太一样的画面,最终两幅画面的叠加就形成了立体视觉,这是早期立体电影红绿滤色透镜技术。这种技术实现起来比较简单,而且造价低廉。 ● 早期彩色立体影像:分像偏光立体影像 普通的光线是沿波浪状路线前进的,如果让光波通过一种特制的镜片,只允许某一种特定的振动光波通过,这种特制的镜片就称为偏光镜。而早期彩色立体电影的效果就是利用光的偏振现象形成的。 ● 目前主流影院采用:主动式数字立体电影 现在国内电影院大多使用这种3D电影成像原理,2005年,美国NuVision公司推出XpanD/NuVision主动式数字立体电影系统。XpanD/NuVision主动式数字立体电影系统除一台数字电影放映机外,还包括了3D电影同步分配模块和3D电影红外发射器,观众则需佩戴3D电影主动式液晶同步开关眼镜才能获得立体图像。 ● 国际流行:被动式DLP圆偏振技术 这种被动式DLP 3D数字电影技术是目前国际上主要应用的3D电影技术,使用的眼镜应该叫圆偏振技术眼镜。观看效果上比线偏振有了质的飞跃。观众的左右眼分别看到的是左旋偏振光和右旋偏振光带来的不同画面,通过人的视觉系统产生立体感。 ● 最方便的观看:裸眼3D立体图像 对于已经是近视的朋友来说,再戴一副3D眼镜真的非常痛苦,而最理想的3D观影效果是什么哪?肯定是裸眼就能看出3D效果。裸眼3D技术目前还没有成熟,但科学家们也在尝试利用全息成像技术来实现立体效果,后者已经在一些大型活动中成功运用。而在影院方面,美国Real D公司宣布要在10年内让观众摘下3D眼镜直接观看立体电影。终有一天,《少数派报告》里用手触控全息影像,在家中观看3D真实画面的情况将会出现。 |